紅網時刻新聞8月14日訊 一動就頭暈目眩、耳鳴嘔吐,然而,不到一分鐘又緩解了?你很可能是得了耳石癥!耳石癥,顧名思義,就是耳朵里的“石頭”導致的一種眩暈。它雖然是一種良性疾病,不會對身體其他系統(tǒng)造成危害,但是,千萬不要認為它是個小毛病就不管不顧,拖著不愿就醫(yī)。
長沙72歲的雷奶奶就剛經歷了切身之痛。在確診為耳石癥后,她拖了四個多月,最后嚴重到一發(fā)作就無法坐穩(wěn)才來到長沙三真康復醫(yī)院書院路院區(qū)就醫(yī),經過康復治療得以基本緩解。
圖片來自網絡,僅作公益科普,如侵刪。
01
四個多月前的一天,家住長沙市天心區(qū)的雷奶奶正躺著睡覺,頭向右側一轉時,突然感到頭暈難受,并伴有惡心、嘔吐癥狀,這種眩暈感持續(xù)了1分鐘不到,就自行緩解了。于是她繼續(xù)準備睡覺,卻發(fā)現只要頭往右轉或者起身時,眩暈、惡心、嘔吐的感覺又會出現。
發(fā)覺異常后,雷奶奶就到醫(yī)院進行了檢查,被診斷為右耳耳石癥。但雷奶奶覺得耳石癥是個小病,說不定過些時日它就自愈了,就沒有接受治療。然而,讓雷奶奶始料未及的是,四個多月過去了,別說自愈了,頭暈反而出現得日漸頻繁,雷奶奶只要一扭頭就眩暈得無法坐穩(wěn),對正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。
為了解除這顆藏在耳朵里的“石頭”給自己造成的痛苦,雷奶奶來到離家不遠的長沙三真康復醫(yī)院書院路院區(qū)尋求醫(yī)生的幫助。
02
經檢查,雷奶奶為后半規(guī)管耳石癥,康復評估結果顯示,她的功能障礙主要有:平衡功能障礙,表現為體位變化后出現眩暈無法保持坐位;協調功能障礙,表現為出現眩暈后無法進行協調輪替檢查或出現震顫和辨距不良;ADL(日常生活能力)評定60分,日常生活部分依賴。
在精準評估后,康復團隊為其制定了個性化康復方案,并介入治療,治療方案包括:Epley手法復位、前庭功能訓練、協調功能訓練和平衡功能訓練,以改善患者眩暈、協調平衡功能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。
患者在接受復位治療。
經過2周的康復治療,雷奶奶體位變換后眩暈偶有,但眼震消失,頭暈得到基本緩解,平衡和協調功能得到極大恢復,可保持獨立站立,在監(jiān)護下能獨立步行50米以上,ADL(日常生活能力)評定上升到90分,得以康復出院。
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,居家后,雷奶奶在服用藥物的同時,堅持每天進行前庭康復訓練,一段時間后,她的頭暈癥狀消失,回歸了正常生活。
03
很多人一聽耳石癥就認為耳石癥是耳屎變成了石頭,本質上還是耳屎,其實并不是這樣的,耳石跟我們常說的“耳屎”完全不同。
圖片來自網絡,僅作公益科普,如侵刪。
每個人都有耳石顆粒,耳石是藏在內耳前庭中非常微小的碳酸鈣結晶,只有3-5微米大小,從耳朵外面既看不到也摸不著。
圖片來自網絡,僅作公益科普,如侵刪。
如果耳石從囊斑上脫落,滑落至半規(guī)管中,當人體的頭部發(fā)生位置變化的時候,半規(guī)管會隨著運動的變化而位置發(fā)生改變,耳石就會刺激半規(guī)管內的毛細胞,就會引發(fā)眩暈,這就是耳石癥的由來。
臨床上,耳石癥具有“短、動、床”的特點。
1、短:癥狀主要為天旋地轉,發(fā)作時間短暫,一般不超過3~5分鐘,大多每次持續(xù)時間小于1分鐘,反復發(fā)作,可連續(xù)數天到數周。
2、動:頭暈發(fā)作與頭位變動有關,比如躺下左轉、右轉、起床、躺下低頭或蹲下低頭時發(fā)作。平躺不動或坐立不動時不發(fā)作。
3、床:大部分患者眩暈發(fā)作一般與床有關,在起床、躺下、左右翻身時發(fā)作。有特定方向的眼震,還會伴有惡心嘔吐。
那耳石癥不治療,能不能自愈?答案是有部分患者是可以自愈,但時間長,從幾個月到幾年時間不等。在等待“自愈”期間,可能給患者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的影響,尤其是老年人,要特別小心頭暈發(fā)作的時候不要跌倒摔傷。
所以確診為耳石癥后,建議不要拖,到醫(yī)院接受手法復位治療,簡單而且行之有效,90%以上患者可通過復位治療康復。